西安有什么人文特色?
以关中话,即西安方言为代表的的中原官话之一陕西话,虽然深受普通话影响,但还是保留了一些古音古词用法。
佛教于西汉末年传入长安,已有1900多年的历史。截至2012年,西安有佛寺百余所,僧尼约700人,信教群众约8万人。在中国和东南亚影响深远的八大宗派中,有六个宗派的祖庭在西安市(三论宗祖庭草堂寺、法相宗祖庭大慈恩寺、密宗祖庭大兴善寺、华严宗祖庭华严寺、律宗祖庭净业寺、净土宗祖庭香积寺)。唐朝时,日本空海***来长安学佛,并学习中国文化,被誉为中日民间交往的友好使者。其他寺院如青龙寺、兴教寺、草堂寺、隋仙游寺、藏传佛教寺院广仁寺等在历史上都有很大的影响。
秦腔,流行于陕西以及西北等地的秦腔又称乱弹,又叫“梆子腔”,是中国戏曲四大声腔中最古老、最丰富、最庞大的声腔体系。流传于户县钟馗故里的傩舞跳钟馗,是中国戏曲舞蹈的活化石,傩是中医的鼻祖。
秦腔的表演自成一家,角色体制有生、旦、净、丑四大行,各行又分多种,统称为“十三头网子”。
2006年5月20日,秦腔被列入首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2007年6月8日,陕西省西安秦腔剧院获得国家文化部颁布的首届文化遗产日奖。
广东,上海本地人都在说方言,为什么西安本地人喜欢说普通话?
因为关中话和普通话基本字音一样,只需变化声调就行。所以关中人说普通话基本不用学习,张口就能来。
笔者是长安县人,在西安工作时普通话和长安(关中)方言互换。回到生长的长安家里,和亲朋好友还是完全用关中话,如果偶而有个同学因为在外上了几天学,就拧经作怪跟你撇普通话,你会觉得那个同学是脑子给门夹了,而且会刻意坚持用更土的方言***,希望把他拉回方言语境。
回到西安的工作环境,如果对方是外地人,我们就讲普通话以表示尊重对方的语言习惯。如果几个人说话,有外地人和本地人,我们就一般会自动转切到普通话,因为其中也有本地乡党,相互说着说着无意中就切换到方言了,其实关中人讲的中原官话一般外地人都能听懂。
但大家习惯性说方言时,一旦意识到身边的外地人,就马上自由切换到普通话,以照顾外地人的语言习惯。从一个侧面可以体现出陕西人的包容和不排外,这是千百年来已经融入陕西人血液里而发自内心深处的包容心理。
建国初期,西安城市核心区人口也就40万。后来陆陆续续支援三线建设等政策展开,西安涌进了大批外来人口(我姥爷家就是那时安家在西安的)。可以说,西安市是新中国第一批移民城市。当时西安周围全是大厂大单位,东郊的纺织城,西郊的化工、仪表厂,北郊的红旗厂,南郊的各种大学,全是天南海北的人操着各地口音,而陕西本地人在这些单位实际占比很小,进了大院就基本都要学普通话了。移民的第二代就都是普通话了,像我父母那辈。
相反陕西话在各大院都不太吃香,倒逼着本土人去学习说普通话。好在陕西话和普通话差距不大,经过改良,也就形成了现在的西安话,即声调陕西话,部分词语是普通话,尤其是一些方言词汇被代替,比如昨天和夜隔…
到了七零八零后的移民第三代,从小家里都是普通话教育,相反陕西话都是上学时才学的,有的女娃甚至还很抵触陕西话,家里人也不让说。
随着时代发展,西安城市不断扩大,但普通话为主的事实已经形成。很多西安人其实是普通话,陕西话之间无缝切换,参考“喔烂怂大雁塔”视频😄。
再补充几点,西安作为一座知名旅游城市,很早都在提倡说普通话。就我所知,我从小学到高中,所遇见的老师全部是普通话教课,尽管里面有很多老师还操着“醋溜普通话”。
还有西安还有至少百万的河南老乡,陕西话,河南话,普通话无缝切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