皇帝陵墓为何只种松树不种柏树?
秦始皇陵墓前为何只种松树不种柏树
1.难道是因为存活年限。事实上,松树和柏树都有很长的存活年限,甚至有句话说“千年松万年柏”,如果是因为存活年限而完全弃柏树而种松树是不合理的。而且松树和柏树都很高大,耐恶劣环境,能很好地保护皇陵,所以从这个角度也完全说不通。
2.再从松树柏树产地来讲,秦始皇陵位于陕西西安,当地松树和柏树都有产出,所以从产地来讲这个角度来讲也不对。况且秦始皇拥有偌大一个国家,不是想要哪种树就有哪种树?
那究竟是为什么只种松树而不种柏树呢?
或许我们应该从松树和柏树的本身的区别来研究吧。相对于柏树来说,松树产生的松子具有药效。相传秦朝陕西西安的山岭有许多穿山甲,为防止穿山甲打穿地底破坏陵墓而种植松树,因为松子成熟落地后,产生的某种药味对穿山甲具有驱赶作用,穿山甲误食松子会产生不适甚至休克,大量种植松树使得方圆百里不受穿山甲的破坏。同样的,那些对于松子产生不适症状的蛇虫动物也会远离秦始皇陵墓,从而使陵墓受到良好保护。
古代人的科学智慧真的值得我们好好研究探索,我会继续努力的,希望能够关注我哦
松树四季常青、高大挺拔,最高可达75米,且材质好,不乏栋梁之材。松树具有较强的环境适应能力,抗风沙、抗盐碱、耐严寒、耐酷暑,寿命极长,可达约1200年。柏树四季葱绿,树高一般可达20米。柏树具有较强的耐荫性、耐寒冷、耐干旱、耐贫瘠,耐酸碱。木质软硬适中,细致,有香气,寿命可达500-800年。在中国的历史文化中,人死为大。在死者的坟墓上,一般要栽上松树或柏树,来寄托对死者的思念,以松柏不惧严寒酷暑的傲然风骨气质及长青不老的属性来表达使死者“长眠不死”的愿望。为什么要在死者的坟墓上栽种松柏呢?这是有典故的。相传远古时,有一种妖兽叫魍魉,此兽以人尸为食,常将坟墓内的尸首挖出,食后将遗骨暴于荒野。魉魉又异常诡秘,行踪不定,使人不能将其捉获且难以防范。但此兽惧怕老虎和松树、柏树。因此,人们便在坟墓旁摆放石虎、种置松柏加以防护。但是在不同殁者的坟墓所栽种的树木是不同的,而且是有规定的。汉武帝时规定:地位尊贵者坟丘要高且种的树要多,地位卑贱者坟头要低且种的树要少。
- 皇上的坟高达三仞(汉时1仞=7尺),种松树。
- 诸侯坟高为一半(即1.5仞),种柏树。
- 大夫坟高为八尺,种栾树。
- 绅士坟高为四尺,种槐树。
- 庶人无坟,只能种杨柳。
作者:“小方说历史”团队欢迎关注公众号“小方说历史”欢迎点赞和评论
在古代的历史当中,人们的所有生活行为都要受礼制的约束,不仅在活着的时候要按照礼制来进行,人死后安葬的时候,也不能逾越了这个礼制,在古代,帝皇将相下葬最讲究的就是一个封树,这个封就是陵墓上的土包,我们称之为封土,树就是栽种在封土上的树。
在那个规矩森严的年代里,封土的高度以及栽种树量的多寡都有着非常严格的规定,一旦超过了这个礼数就会受到惩罚,太过严重逾越的,甚至会招致杀头之祸。
在汉武帝之前的年代里,皇帝们的陵墓都是种植柏树的,我们华夏民族的人文先祖黄帝的陵墓上就是种植着柏树的。
据传在上古年间,有一种可怕的怪物,他们专门在地底下吃死人的尸体,但是这种怪物又格外的惧怕柏树,所以在柏树的附近它们是不会出现的,所以这个时候为了保护死人的尸体,就需要种植柏树来保卫死人的安宁了。
但是中国自古毕竟是皇权至上的国家,所以在那个年代里,陵墓种植柏树成为了***的专利,寻常百姓们是不可以逾越的。
这种说法不知道出现于何时,在秦朝秦穆公民间就有明确的记载,据传当时秦穆公准备修建陵墓的时候,遇到了一个奇人,这个奇人带了一只奇怪的怪物献给了秦穆公,声称这种怪物是专门吃地底下的尸体的,为了防止这种怪物吃掉尸体就需要在陵墓上种植很多的柏树。
这是在陵墓上种植柏树,最早的记载了。
到了汉武帝的时候独尊儒术,所有的规矩更加森严了起来,汉武帝在手下臣子们的建议下把皇帝专用的柏树更换为了松树,因为松树在很多方面上都比柏树更加的优秀,也更加的美观,所以在汉武帝之后松树成为了皇帝陵墓的专用树种,柏树退出了***舞台,成为了贵族们所热爱的一种陵墓树种。
松树可以说是所有树种中最为受人们所喜爱的一种树,它无论四季都保持着青葱的生命力,在古代那个把死亡当做新生的年代里,松树就成为了人们的绝佳追求,皇帝们在陵墓上种植松树象征着自己在地底下可以获得新生,并能以此长春不老,我想这才是汉武帝弃柏树而用松树的主要原因吧。
所以说古代皇帝之所以在陵墓上种松树而不种柏树是源于汉武帝对于松树的偏爱,在强制的规定下,松树便成了皇帝的专属,这个习惯在汉朝灭亡后,也被很多皇帝所接受了,所以在往后的很多年代里,松树都成为了为皇帝守护着地下帝国的卫士,在战乱的年代里,也成为了无数盗墓贼眼中的棋帜,为他们标示着方位,我觉得这是一个终究自讨苦吃的行为,这导致了后来很多皇帝的陵墓被盗墓贼们挖掘,他们埋下了因,得出了果。
西汉汉武帝时期“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开始了儒家思想作为官方意识形态的历史阶段。所以自西汉开始儒家经典著述宣扬的等级观念、礼节、仪式等都会得到上至天子下至庶民的严格遵从。
《礼记》载:“尊者丘高而树多,卑者封下而树少。天子坟高三刃,树以松;诸侯半之,树以柏;大夫八尺,树以栾;士四尺,树以槐;庶人无坟,树以杨柳。”西汉武帝时期,刘彻***取儒生董仲舒的建议,选择以儒家思想治国,儒家礼教从那时起就作为官方意识形态而存在。在这一过程中,儒家经典著述中所宣扬的等级观念与礼节仪式,自然也成为朝廷认可的“正统”,在儒生的推广之下,最终得到全天下百姓的严格遵守。而根据《礼记》所载,逝者坟墓封土、树木与其生前地位有着严格的对应关系,其中地位崇高者封土高而树多,地位低下封土低而树少。
作为至高无上的第一人,天子陵墓的封土高达三仞,其旁所种之树以松树为尊;诸侯封土半之,只能种以柏树;大夫封土八尺,种植栾树;士大夫封土则不能超过四尺,坟墓旁也只能种植槐树;至于庶人连封土都不能有,低贱的杨柳最适合他们。从那时起,以树木品种代表尊卑等级的做法得到了社会各阶层的认同,象征天子身份的树木也就从柏树演变为松树了。因此自汉以后的天子陵墓都不再种植柏树,否则就是“有失身份”,尊卑不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