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80年代童年美食?
  2. 馍馍、锅盔、饸烙、面条、煮馍、凉皮……陕西到底有多少种面食?
  3. 西安北郊有什么好吃的小馆子推荐?
  4. 中国企业家谁摆过地摊?

80年代童年美食

一、无花果丝

细细长长的无花果丝,吃完嘴唇还会变白,需要回味的吮舔,作为80、90后的零嘴,经常出现在学校路边的小卖铺里。

二、麻糖杆

西安美食猫微博号,西安美食猫的个人频道
(图片来源网络,侵删)

麻糖杆,又叫芝麻杆,是选用纯麦芽糖制成其口感为香、酥、脆、甜,每逢农历腊月集市上就会有卖祭灶糖和麻糖杆的。

三、果丹皮

馍馍、锅盔、饸烙、面条、煮馍、凉皮……陕西到底有多少种面食

陕西地处北方黄河流域与江南吃大米的习惯不同陕西人习惯于吃面食。陕西不仅把面食作主食甚至还把好多面食小吃当化菜招待外地宾朋,经常能见到陕西人在星级酒店招待朋友喝着高档西凤酒吃着羊肉泡馍

西安美食猫微博号,西安美食猫的个人频道
(图片来源网络,侵删)

传说中的陕西面食,确实数不清有多少种,估计几十种甚至上百种了吧。

几年前,我在西北生活过一段时间,不只是陕西,西北人都很爱吃面食,西北人,都跟西北的景色一样,有一种粗犷的美。不过陕西,应该算是西北各城市之中最讲究吃的一个省啦。早中晚餐都有各种种类的面食可供选择,各种让外地人叫不出名字的的馍,各种种类的面条,还有风靡全国的凉皮,以及全国闻名的羊肉泡馍。

如同陕西的地名、路名等等一样,

西安美食猫微博号,西安美食猫的个人频道
(图片来源网络,侵删)

陕西的美食也大都是带着历史典故滴。

凉皮曾是***贡品,

牛羊肉泡馍是赵匡胤发明,

锅盔曾是战国时秦军的“制胜法宝”……

今天就给大家普及普及,

部分陕西美食背后的历史故事。

我们做个有文化吃货!

2016年1月,肉夹馍入选陕西省第5批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外地人听到肉夹馍,总是会问:明明是馍夹肉,咋叫肉夹馍呢?其实,"肉夹馍"是典型的古汉语,是宾语前置,意为"肉夹于馍中","肉"前置是起强调作用。看,陕西的美食,有文化吧!

不少陕西人外出,若是三天吃不上面,就觉得不舒服,若是外出十天半月,回到家里的第一餐必定是面,而且会連吃几碗,不尽兴不肯罢休。

陕西面食推陈出新,花样繁多,随便说说,就能列举出几十种来。

西安油泼面,西安马虎面,西安柳巷面,西安猴头面,西安猴耳朵面,西安著头面(香棍面),西安翡翠面,西安裤带面,西安biang biang 面,西安油泼面,西安麻食,西安宫廷罐罐面,西安丁丁面,蓝天饸饹面,彬州御面;

户县摆汤面,户县菠菜面,户县软面 杨凌蘸水面,杨凌蒜蘸面,武功旗花面,乾县酸汤挂面, 乾县浇汤面,礼泉烙面关中凉面,关中扯面,华县洋芋面,春节臊子面,韩城大刀面,关中腊八面,关中红豆面,关中包谷珍面,关中拌汤面,合阳踅面,关中驴蹄子,渭南搓搓子,关中老鸦撒,渭南辣子模糊,关中搅团,澄城手撕面,大荔卢齿面,关中拨刀面,渭南羊血饸饹,耀州疙瘩面,耀州蘑菇窝窝面,耀州咸汤面;

岐山臊子面,西府干拌面,西府削筋面,西府扯面,麟游血条面,扶风涎水面;

汉中梆梆面,汉中浆水面,安康杂粮浆水面,安康蒸面,安康酸菜面,田庄羊肉面,定边荞剁面,榆林碗砣,榆林抿节,陕北洋芋擦擦,陕北羊肉臊子饸饹。

岐山臊子面具有3000年的历史,最早始于周代。制作时以大肉“臊子”(即肉丁)加豆腐、黄花、木耳,烹汤浇面而成。岐山臊子面以“薄、盘、光、酸、辣、香、煎、稀、汪”的特点而闻名遐迩。

biang(音)biang(音)面流传千年,久负盛名。面“筋、光、香”,用炒锅炒好肉丁或肉片及辣子、笋片、菜瓜等与面共同翻炒,是色、香、味、形俱全的特色小吃,是很地道的秦地风味。

先亮答案:才疏学浅,只总结了下陕西的面条,一共有64种,面食保守估计在100种以上!

陕西面食种类特别多,在食物交流过程中便形成了一种固定的命名文化,既“地名”+“面条显著的因素”的面条名字:

因素1:白面、豆面、红面、莜面、玉米面等

因素2:稀、软、中等

因素3:手擀、机器、刀削、剔、抿、拉、扯、甩、揪片儿、猫耳朵、丁丁、卷儿等

因素4:水煮干面、汤面、炒、闷、蒸等

因素5:番茄鸡蛋、小烧肉、臊子、辣椒热油、羊肉汤、红烧牛肉、大排、大肉等

因素6:加醋、加辣椒、加糖等

按照以上的命名形式,大体上陕西面条一共64种,具体如下:(欢迎各位陕西朋友们积极补充!!!)

西安北郊什么好吃的小馆子推荐?

昨天我刚去凤城四路东段的雅荷四季城小区临街商业的三楼,有一家陕西九品十三花餐饮,品尝了他们的套宴,既不失古同州大荔的传统底蕴,又有稍微的改良,特别适合城市人群的各类聚餐,也很合适招待外地来的客人。


这个问题你算是找对人了,华商网官方微信(hsw_news)每周都会有几期吃货***,专门推荐各种好吃的,深受西安吃货们的喜欢,欢迎你也关注一下。

言归正传,北郊有什么好吃小馆子呢,看下面!

老殷锅仔,位于凤城二路90号,他家的排骨锅仔简直是人间美味,肉质鲜美,锅里的土豆也软绵绵,非常入味,价格也是非常的亲民,人均40块就可以吃到很饱。每天饭点不到二十分钟店里就坐满了,人气爆棚说的就是他了。

无理砂锅在西安开了快二十年了,很多人都是吃着他家的砂锅长大的吧。店也是搬了好几次,但死忠粉们一直都追随他。他家的排骨砂锅和大杂烩砂锅是最受欢迎的,汤底非常美味,自然做出来的砂锅也好吃。地址在凤城三路和贞观路十字6号大院内。

东亮烤肉,秘制酱料烤肉筋,味道太赞。他家的酸菜炒米也是一绝,粒粒分明。因为生意太好,经常都要等很久才能吃到肉,不过也算值了。位置稍微有点不太好,大家看仔细:走未央路到龙首原,顺着龙首西路向西到永福路,左手边巷口的李想大虾比较醒目,走进热闹巷子里就能看到蓝色招牌。

东北刘大胡子熏肉大饼,好多西安的朋友都会推荐他家的熏肉大饼,料很足,饼皮金黄酥口,喜欢吃大葱的朋友千万别错过。

刘家三姐妹香辣排骨面

地址:太华南路与***坊丁字路口向东二十米路南(大明宫遗址公园对面)

人均:24

陕西的排骨面是圆圆粗粗的棍棍面,非常劲道有嚼头。排骨面的汤也十分香,并且麻辣入味,吃完嘴都是麻的。刘家主打的排骨面,排骨软烂,面筋道,麻辣味十足!汤也奇香,面还没吃完,就先把汤干了。价格也比较亲民,性价比超高,环境也还行,里面装修简洁,还有包间。

秦镇郭家米皮

地址:凤城九路与渭滨路交叉口南100米

年前去西安,朋友带我去他家附近的一家古法牛肉汤馆,老板是个美女😊热情,一直带着微笑,等餐时,她会给你倒一杯自己配的桑荷茶。她家的汤很浓,有家里的味道,听她说是用老方法慢慢熬制出来的~牛肉很烂,入口有种自然的香味,没有外面吃的鸡精香料味。店的装修很有味道。拌的小菜很爽口,而且是免费的。我朋友家住北郊北二环锦园新世纪小区,西门斜对面贞观路南段的祥育农贸市场里面。门口有四个***,古香古色的。值得去尝尝



中国企业家谁摆过地摊?

1987年,宗庆后和两位退休教师组成了一个校办企业经销部,主要给附近的学校送文具、棒冰等,当时已经42岁的他成为一名“校簿经理”,开始蹬三轮车送校簿、卖冰棍。在送货途中,宗庆后发现很多家长为孩子的营养问题烦恼,一年之后,他研发出了首款儿童营养液“娃哈哈”。

1994年,马云成立海博翻译社,第一个月收入700元,房租2000元。为了维持运营,马云一个人背着个***袋去义乌、广州进货,然后摆地摊卖小礼品,卖鲜花、书、[_a***_]、手电筒等各种小商品,还曾经销售过一年的医药,推销对象上至医院,下至赤脚医生。海博翻译社盈利之后,马云才投身互联网,创办了“中国网页”。那几年,马云被称为“到处推销中国黄页的骗子”。但后来的故事,不必赘述。

1969年,25岁的鲁冠球创办了宁围公社农机厂。1***9年,鲁冠球决定专攻万向节——汽车底盘上不起眼的一个零部件。农机厂改名为萧山万向节厂。但好不容易研制出的产品,免费送都没人要,产品大量积压,职工发工资都成问题。得知全国汽车零部件订货会在山东召开,鲁冠球带着产品直奔会场,却因为是乡镇企业没资格进场。鲁冠球说:“那我们就在场外摆地摊。”以低于场内20%的价格,鲁冠球最终斩获210万元订单,万向也从此跨入汽车行业



1980年春节,刘永好二哥刘永行舐犊情深,为了让自己四岁的儿子能吃上一点肉,在春节七天里,冒着严寒在马路边摆地摊,修理电器。七天下来竟赚到300块钱,差不多是10个月工资的总和。这也为他两年后与三个兄弟一起辞去公职,做个体户创业打下伏笔。

答案:许多的企业家可能曾经都摆过地摊。但是今天的创业环境可能跟之前有很大的不同,今天摆地摊可能跟之前有很大的不同。原因:

第一,早期摆地摊可能只要敢于去尝试,可能就相对比较容易赚钱。而现在开店和做生意的人可能很多,摆地摊虽然也是一个小的创业起点,但是面临的竞争可能也大很多。

第二,现在摆地摊的人可能会越来越多,虽然投入不大,但是竞争可能会更大,而且最关键的是跟早期摆地摊可能有很大的差别,就是之前一批早期的企业家摆地摊的时候,那个时候商品市场可能还不是很丰富,甚至许多的商品在市场上可能都不太容易买到,有的时候可能会经常断货。而在今天许多的商品的供应可能都比较充裕,市场可能已经形成充分的竞争,而且未来摆地摊的人可能还会越来越多,所以现在摆地摊要面临的竞争可能比较激烈,或许并不是很容易赚到钱,要把生意做大可更难。

第三,摆地摊或许可以看做一个小的创业的尝试,但是现在要创业,也不一定非得要去摆地摊,实际上有的创业的门槛可能也不高、投入也不大。总之创业可能无所谓起点的高低,有的人起点高一点,那有可能发展速度会快一点,有的人起点低一点,或许只是发展速度慢一点,关键的可能还是要靠个人的创业能力、或者把握住创业机会的能力。

大家对这个问题可以留言或讨论,我会尽量回复大家,希望大家多多关注!会给大家带来更多财经的独特的解读,谢谢大家!

古代刘备摆地摊卖草鞋,关羽卖大枣,张飞稍微上了点档次,卖猪肉,后来都成了英雄。

上世纪八九十年代,无数新鲜事物涌来,摆摊是创业成本最低的行当。


光盘、录音带成了大佬们热衷摆摊的商品。美图董事长蔡文胜曾回忆:“当时中国没有几个歌星,大家听的就是邓丽君,但是当时在大陆几乎是买不到邓丽君正版磁带的。”于是,翻制磁带卖成了蔡文胜挣得“巨额”收入的渠道之一。据楚天金报报道,依靠翻制磁带,蔡文胜当年一天能赚一百多元。而据国家统计局数据,1985年,全国城镇职工人均月收入不到100元。


无论是当年15岁的蔡文胜、18岁的罗永浩,还是40岁的柳传志、43岁的任正非,似乎都抵挡不住地摊的“诱惑”。或是迫于生计,或是看到了地摊背后的“暴利”,或是为了更高的事业,无论如何,地摊都成了大佬的起步,无碍于年龄和目的。

都在18岁摆过摊的罗永浩和薇娅,如今都靠直播赚得顶级流量。这似乎意味着,80年代的地摊、90年代的电视购物和如今的直播,本质都是靠吸引流量赚钱。技术的更新,让时代赋予了“抓人眼球”更多的渠道,地摊需要摆在人流量大的街道,家家都有的电视兴起了电视购物,互联网的发达则捧红了直播。

当年摆地摊的青年、中年,如今已经成为各行领军人物。如今的地摊热,或将诞生更多的未来领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