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西安帽儿冢是谁的墓?
  2. 虎头帽的故事?
  3. 历史上有哪些未解之谜,让人事后想想是最为匪夷所思的?

西安帽儿冢是谁的墓?

帽儿冢是西汉夏侯婴的墓,民间有两种叫法,一称“帽珥冢”,又称“帽子冢”。据史料记载:“马冢,汉腾公夏侯婴墓,东临灞水,在饮马桥南,时人谓之马冢”。清初在冢建村。清嘉庆《咸宁县志》称帽珥冢。该书注:“帽珥冢即马塚之讹”,帽珥系马音演变而来。

夏侯婴,沛县人,在西汉时和汉高祖刘邦是同乡,为刘邦建立大汉王朝立下汗马功劳,是西汉名将、功臣之一。官职被刘邦升为太仆、腾公、汝阳侯。

虎头帽的故事?

以老虎为形象的虎头帽,是我国民间儿童服饰中比较典型的一种童帽样式。

西安网红打卡帽子店,西安网红打卡帽子店在哪
(图片来源网络,侵删)

它与虎头鞋、虎围嘴、虎面肚兜等成为儿童服装中重要的组成部分,具有鲜明的特色

这些以虎为形象的儿童服饰寓意深远,深受中国传统虎文化因素的影响。

东汉应劭在《风俗通义•礼典》中说:

西安网红打卡帽子店,西安网红打卡帽子店在哪
(图片来源网络,侵删)

“虎者阳物,百兽之长也,能执搏挫锐,噬食鬼魅。今人卒得恶遇,烧虎皮饮之,系其爪亦能避邪。”

在二十世纪中期以前,因为医疗条件等原因,

婴儿的成活率很低,

西安网红打卡帽子店,西安网红打卡帽子店在哪
(图片来源网络,侵删)

人们便寄希望于一种强大的神秘力量庇佑,所以我国大江南北普遍流行着这样的风俗,

出生的男孩要穿虎头鞋、戴虎头帽、着虎衣、抱虎枕。

在一些地方,还流传着这样一种习俗:

西安东郊韩森寨唐墓出土有一件唐代虎头帽襁褓陶俑。此陶俑头带虎头帽,身穿圆领衣,体裹襁褓,真实反映了唐代婴儿服饰中的虎头帽和襁褓,它也是所见婴孩头带虎头帽最早的实物例证。关于宋元明清时期,儿童虎头帽的文献记载和考古发掘及实物流传均不多见,或可推测儿童虎头帽始于唐朝,并未盛行。

历史上有哪些未解之谜,让人事后想想是最为匪夷所思的?

说说"王石坚***",与大家交流。


王石坚在北平从事地下工作之初,因叛徒出卖,于1933年5月被***逮捕,经受住酷刑,表现英勇。


抗战爆发后,国共实现第二次合作,包括王石坚在内的在押***政治犯悉数释放。
1941年夏,王石坚被委以重任,由延安中央社会部派往西安从事情报工作,重点经营以"龙潭后三杰"熊向晖、申健、***经为主针对胡宗南部的情报线,同时在1941至1947年间,他还建起了以西安为中心,连结北平、保定沈阳兰州等地的高层次情报网络,为延安提供了大量有价值的情报,尤其在胡宗南部闪击延安时。
1947年9月,王石坚情报系统中的北平秘密电台被军统破获,报务员叛变,很快牵连到王石坚,随即他第二次被捕,这次没经受住考验,写了自白书,随后他妻儿被释放。结果由于他的叛变,导致他这条情报网上的160多人被捕{其中有***员,也有被策反的***中、高级军官},并使五人壮烈捐躯,就是著名的"雨花台五烈士"谢士炎、丁行之、朱建国、赵连璋和石淳。
1949年王石坚抛妻别子随***逃往台湾,并在特务机关任少将,后病亡。
令人匪夷所思的是,王石坚叛变后,他原来最具价值的三个直接下线即"龙潭后三杰"一个也未暴露;他的妻儿也被***妥善安置。
熊向晖2000年所写的一篇文章中有这样一句话:"中央调查部和党中央从未给王石坚定性。至于为何不给他定性,我不做解释。"
看来谍报行当水深得很,普通人是弄不懂。




1948年初,陈诚在东北吹的牛都被***一一打破了,尤其是新五军陈林达部被***突然全歼,更是让东北战场的国军风声鹤唳,草木皆兵,惶惶不可终日。陈诚在东北待不下去了,只好换人,于是千挑万选之后,校长的五虎将之一卫立煌又奉命出山,来到了东北,主持东北战局。

《特赦1959》中王耀武曾经评论校长说,他是连一张卫生纸都舍不得扔的性格,其实这个说法并不对。校长对东北的战略价值始终是有所怀疑的。抗战结束后杜聿明力主进军东北,校长就很犹疑。四平之战后,杜聿明力主北上追击攻占长春,校长却要求停在四平就可以了。而在新五军被歼灭以后,校长到东北和廖耀湘谈话时表示,又一次准备放弃东北。

校长之所以有这个意图,是因为他认为东北战场局势已经难以扭转,与其将六七十万国军葬送在东北,不如将这些部队撤入关内,退守华北,确保华北。毕竟这时候国军在关内虽局面被动,但局势还没有到不可逆转的时候,所以他想放弃东北,收缩战线,集中兵力,寻机与***进行战略决战,扭转局势。


但卫立煌到了东北却毫无这个意思,既不出兵救援长春,也不按蒋的***将部队向关内撤退,而是将兵力向沈阳,长春和锦州三个据点集中,并且到处宣称,沈阳兵工厂自产武器足够使用,沈阳周围可以产高粱米,足够东北国军食用,所以只要坚守东北,再训练三十万部队,东北战局就有办法,有出路,毫无放弃东北的意思。

蒋虽然想放弃东北,但是却不肯自己提出,本来是想另找一个人来提出这个方案,为他背锅,没想到卫立煌和他的想法完全不同,既不救援长春,也不向关内撤退,而且和廖耀湘,范汉杰都闹得很不愉快。这时候蒋才有些后悔了,但是木已成舟,为时已晚,他还没有找到更好的办法,辽沈战役就开始了。

***进攻锦州时,蒋要求廖耀湘全力救援锦州,并要求华北派出兵力东进增援锦州,意图当然不完全是增援锦州,而是希望能在锦州好好打一仗,然后乘势将部队拉进关内,退守华北,稳住华北局势。但在这个问题上,廖耀湘始终不肯配合,卫立煌又支持廖耀湘的意见,这就让蒋非常尴尬了。


后来廖耀湘终于奉命增援锦州,却在辽西水网地带徘徊不进,锦州解放后蒋仍然要求廖耀湘兵团西进和侯镜如兵团夹击锦州,意图其实已经很明显了,就是要冒险将廖耀湘兵团撤入关内,把卫立煌丢在东北算了,但廖耀湘还是不解风情,拒绝执行命令,因为他想的是直接从营口撤走,而不想去锦州附近冒险。

关键时刻又是卫立煌同意了廖耀湘的意见,于是廖耀湘兵团向南转向营口,结果在半路上被***包围,这时候因为廖耀湘的指挥部被打掉了,各部队乱了,四十九军郑庭笈直接和卫立煌联系,卫立煌又命令郑庭笈直接撤回沈阳。也就是说,卫立煌实际上也不支持廖耀湘南下营口,而是想把部队留在沈阳,但却没有明说。

所以,廖耀湘在辽沈战役期间的表现始终让人很费解,不知道他的真实意图到底是什么。反正他既不愿意增援长春,也不愿意增援锦州,又反对直接放弃东北,这就成了不战不走不降的局面。也是因为东北国军在辽沈战役中始终缺乏统一指挥和行动的统一方向,最终导致锦州率先被解放,廖耀湘兵团以意外的形式全军覆没,沈阳和长春不战而降,东北也就全部解放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