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安哪处遗址出现了饲养农耕行为?
西安的半坡遗址是一个出现了饲养农耕行为的重要遗址。半坡遗址位于陕西省西安市临潼区,是中国新石器时代晚期的一个农耕聚落遗址。以下是半坡遗址的一些特点和展示内容:
半坡遗址前厅:展示了半坡遗址的基本情况和历史背景。
半坡遗址保护大厅:介绍了半坡遗址的保护和研究工作,展示了遗址的发掘成果和文物。
“半坡姑娘”雕塑:这是一座雕塑,展示了半坡遗址的居民形象,生动展现了当时的农耕生活场景。
鹿纹彩陶盆:展示了半坡遗址出土的彩陶器物,其中包括鹿纹彩陶盆,反映了当时人们的生活和艺术水平。
骨针:展示了半坡遗址出土的骨质工具,骨针可能用于纺织和制作衣物。
变体鱼纹彩陶盆:展示了半坡遗址出土的彩陶器物,其中包括变体鱼纹彩陶盆,反映了当时人们对自然界的观察和艺术创作。
指甲纹陶罐:展示了半坡遗址出土的陶罐,其中有指甲纹纹饰,展示了当时人们的陶器制作技术和审美观念。
这些展示物品都是半坡遗址出土的文物,通过它们可以了解到半坡遗址居民的农耕生活和文化水平。
中国陶罐的由来?
陶器的制作,可以说是人类最早的一项复杂的手工艺,它是考古学上划分新石器时代人类文化类型的主要标志。
用粘土制作再通过火的烧炼而造成的陶器,则是人类利用自然物为原料,通过化学反应而制造出来的实用器皿。在此以前,人类制造石器·木器等,都只是改变自然物的表面型状,而没有改变它的内在分子结构。但陶器用粘土烧制的陶器,改变了它表面自然形状,同时也改变了它的内在分子结构。因此,陶器的发明是人类最早通过化学变化物质的创造性活动。
中国最早大约在距今15000年左右,首先在中国南方可能已经开始制陶的试验,到距今9000年左右大致完成了陶器的发明和探索。1962年于江西万年县仙人洞遗址发现的圆底罐,其年代据放射性碳素测试为公元前6875±240年,为夹砂红陶,外表有绳纹。裴李岗文化(公元前5500~前4900年)中的陶器则多为泥质或夹砂红陶,亦有少量灰陶。在接下来的磁山文化(公元前5400年~前5100年)、大地湾文化(公元前5200年~前4800年)、仰韶文化、马家窑文化、大汶口文化、龙山文化可以看出古代中国人的制陶工艺不断发展,品质提高,种类增多。
传说黄帝时期人们虽已懂得用火烧熟食物吃,但却没有锅、盆、碗、罐等只能把猎获的食物用明火烧熟后双手抓着吃。口渴了就到河边爬下用双手掬水喝。这对老年人和小孩特别不方便。
有一次,宁封子从河里捕回很多尖尾鱼,放在火堆上,结果全烧焦了,宁封子一气之下把剩下的几条尖尾鱼用泥封住放进火堆里。就在这时黄帝派宁封子出外办事,他一走就是三天。回来后有人问起烧鱼的事,宁封子这才想起他临走时放进火堆里的尖尾鱼,急忙跑到火堆去刨。谁知刨出来一看鱼早已没有了,只剩下一个泥外壳能看不能吃;再用手一敲还发出当当响声。周围看的人都笑了有人挖苦他说:“宁封子本事大把软鱼烧成硬鱼了。”宁封子毫不在意,只把烧过的泥壳拿在手里左看右看然后对大伙说:“你们别笑,鱼虽没吃上可烧出了一个有用的东西。”。
说着他把泥壳拿到河边盛满水后详细地观察了很***现装进泥壳里的水点滴不漏。宁封子很喜欢用脑子,他想***若把泥封在其它东西上用火烧后会是什么样子呢?他看到河滩上,有些被砍过的树墩灵机一动就把河边的泥沙用手刨出来糊在一个树墩上然后架起大火一连烧了三天四夜。等火熄后他刨开火灰一看;眼前已不是泥湖的半截树墩了而是一个土红色的硬泥筒。宁封子用兽皮袋把河里的水灌进硬泥筒里直到灌满为止也没有发现有漏水现象。
宁封子高兴得忘记了一切想把硬泥筒连水一起抱回去向大家报喜。谁知用力过猛却把泥筒弄破了。水流得满地都是。宁封子并不气馁。他坐在地上一直在想泥土经过火烧能变成硬壳既能装水又能盛食物为什么不多烧一些呢?可是到底怎么烧制他还是心中无数。他把两次试烧的情况和自己的想法向黄帝作了汇报又把打碎的泥壳请黄帝看。黄帝看后非常高兴认为这项发明太有用了于是就任命宁封子为桥国的“陶正”(官员),也就是后来我们常见的史书记载中的官窑瓷器检察官。
不知又经过多少次的实验和失败,中华民族的第一批陶器终于烧制成功了。陶器的出现解决了人类日常生活中的一大困难。考古工作者多年来从西安半坡,黄陵的桥山,河南的仰韶、龙山等地发现的大量彩陶如尖底瓶、陶罐、陶碗、陶盆等都充分证明制陶在我国已有几千年的悠久历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