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法家为什么非常向往去西安碑林看一看?又不是看真迹,这是什么道理呢?
西安碑林创建于公元1087年,是收藏中国古代碑石时间最早、数目最大的一座艺术宝库,陈列有从汉到清的各代碑石、墓志共一千多块。这里碑石如林,故名碑林。
碑时上虽然不是原书者的真迹,但也是有其作用的。
一、碑刻虽然不是书法家真迹,但基本能保持书法家的神韵不走样。
刻碑有三种方式
1.书丹上石,将毛笔蘸着朱砂直接写在碑上再刻出来
2.将字写在纸上,把纸贴在碑上刻
3.双钩上石,字写纸上,纸上再贴一张特别薄的纸,在薄纸上用笔将字边勾出来,再把薄纸贴在碑上刻
尤其是唐朝,基本上都是官刻,刻工本身就是牛人,甚至有的书法家还雇有专门的刻工防止走样。
二、碑刻上能保存用笔痕迹。
现在的印刷体或者拓本,是平面的,有的也不清晰,看不出来书法家本身的用笔痕迹轻重,但是碑刻上就可以看的很清楚,有利于书法艺术的提高。毕竟印在书本上和实地看看感觉还是完全不一样的,看风景图也远不如到风景地去看看嘛!
谢谢邀请
书法家或者书法爱好者都愿意去西安或镇江焦山及孔庙去看碑林。碑刻不是书写在纸或绢上的古人真迹,其原因如下;
一) 中国的书法史渊遠流长,最早的从甲骨文,钟鼎文,石鼓文统称大篆,后又为汉简(竹子上书写)等形成,都是在不同材质上刻铸而成。尤其到了汉朝收后,为统治者歌功颂德或庙宇祭祀,纪事兴起了刻碑之风,到了魏晋随着佛教的兴起,摩崖石刻遍及中原各地,随着历史的发展唐宋以逮直到现代形成了一种书法文化。清大家康有为著“艺舟双辑"把书法分为“碑“和"帖。帖基本上为各种纸绢传世,而碑林,摩崖皆以石为材质书刻而成。碑托摹而成,是纸质的也称为"帖“。
二) 在书法艺术上碑是一种独特的艺术,它往往经过几千年的风霜雨雪,在大自然的浸浊下,早己残缺不全了。这又被古代文人赞颂为一种高古的"古,缺,残“的形式美。它经过千百年来大自然的洗礼,较初刻时的生,硬更为凄美,脱尽人工火气,正大自然高古淳朴,在书家文人看来韻味无穷而美不胜收。无论是摩崖石刻“金刚经“,“痤鹤铭“,还是石碑"石门颂“,"礼器碑“等等无一不是中华文化的瑰宝。悬书法艺术的精华。
三) 石刻,石碑是无法时常看到的,也无法随时学习和观摹。所以皆由匠人以宣纸托摹供人学习欣赏,又称为"拓片“。拓片自古有之,"宋拓本”尤其珍贵。有的原石早已毁失,拓片即为“孤本“弥足珍贵!但是对专业研究者而言,托片不可能将原石精神表达出来,总是有很大的区别。所以親临原石观摹欣赏就成了爱好者的一种莫大的享受,这也是中华文化的伟大和骄傲!
西安碑林始建于宋哲宗元祐二年(1087),经金、元、明、清、民国历代的维修及增建,规模不断扩大,藏石日益增多,现收藏自汉代至今的碑石、墓志4000余件,数量为全国之最,藏品时代系列完整,时间跨度达2000多年。
这里所藏的碑刻包含了书法史上大多数著名书家,书体也是都包含在里面。不少书法大作是以碑刻的形式流传下来的,如《九成宫醴泉铭》、《多宝塔感应碑文》,这些都是书家写在石碑上再由技艺高超的刻石工刻出来的,这么说来,这些碑刻就是“真迹”。在书法家眼里,碑刻也是学习书法的一种重要途径,有句话叫“透过刀锋看笔锋”,碑刻和墨迹结合更能展现一个书家的精神风貌。总之,西安碑林是每个学书者心目中的圣殿。
谢谢邀请回答问题。我们直接就说说为什么要看碑。
说实在,学习书法我们绝大多数情况下,要么临摹帖,要么临摹碑。帖有些是墨迹,学习到一定程度,你会对笔锋的出入,非常在意,对墨色也很在意的,而这些愿望,都能在墨迹上看得出来。
就算不是真迹,现代印刷技术,可以说,比古字帖还要好。这话可是启功说的,我也非常赞同。
但是,如果是碑,那么,你也许会被我们临摹的“碑”给骗了。
原来,我们临摹的碑,实际是碑刻的“拓本”,就是从碑刻上用拓片的技术,把碑刻像印印泥那样“印”出来的,然后再按文字顺序,切割成一尺左右大小的本子,所以叫“拓本”。
拓本对碑刻的拓印是基本准确的,但是,那也不能保证一点失误没有。
由于整个的拓片工作是手工操作,拓墨不一定很匀称,这样,个别字就不能保证拓得很准确。
玩过印章的朋友都知道。印尼太少或者太浓,都会影响篆刻效果的。
拓本也一样,用墨的干湿不会那样精确合适,所以,拓出来的字,也会肥瘦有一点点不一样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