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世界四大文明古都之一的西安,在古代史中,其地理位置为何如此重要?

世界四大文明古都之一的西安,在古代史中,其地理位置为何如此重要

西安,新晋网红城市,古称长安、镐京,是陕西省会、副省级市、提起这座在中国历史上具有极其重要地位的文化名城,当地人总会自豪地称其为“大西安”。这个“大”字可不仅仅是感性情绪的抒发,在历史上,它还包含着深刻的政治、文化、经济等多重内涵,西安是关中平原城市群核心城市,曾是古丝绸之路的起点 ,是“一带一路”核心区、中国西部地区重要的中心城市,是国家重要的科研、教育、工业基地。

具有3000余年建城史的西安(当然这里也得把咸阳包括进去),是中国历史上建都时间最长、建都朝代最多、影响力最大的都城,历史上最强盛的周、秦、汉、隋、唐等朝代均建都于此。从周文王在今西安西南营建丰京、率臣民从岐山周原迁居于此,到五代十国中的后梁将西安所在的京兆府改名为雍州,西安当了1100多年的首都,这在我国历史上可是绝无仅有的。历代帝王选择首都均是慎之又慎,他们什么都格外青睐西安呢?

首先从军事上来考虑,欲说咸阳&西安,必先说关中。古时候的关中,大***置就是如上图所示陕西地形图中心绿色那条狭长的地带(地形图上绿色代表海拔比较低,属于平原,下图也有高度表)。今天的陕西也可以划分为陕北、关中和陕南地区。

地理旅游攻略作业去西安
(图片来源网络,侵删)

关中本身就是一个颇具军事色彩的称谓,它南有秦岭作为屏障,北有厚实的黄土高原庇护,西有陇西高地,东面则有黄河、中条山、崤山,在山河之间建立关隘,有利时就可以出关攻击,不利时则可以闭关自守。在这些关隘里,最重要的有四个,所以又称“关中四塞”,即东面的潼关、南面的武关、北面的萧关、西面的大散关。

那么,相比于关中腹地的其他城市,西安又有什么地理优势呢?一言以蔽之,就是“八水绕长安”。八水指的是渭、泾、沣、涝、潏、滈、浐、灞八条河流,它们在西安城四周穿流 ,西安南面就是秦岭天险。同咸阳一样,当敌军攻入关中腹地时,西安仍然可以作最后的困守,依靠这八条河流构筑梯次防御体系,这就是“八水绕长安”的军事效应。不过很可惜,唐代历次关中被攻入的时候,统治者都仓皇逃跑去四川

在当时,周边的黄土地是全国最好的土壤,加上丰沛的水系,得益于如此优越的自然条件,占全国总人口30%的关中人,用全国总面积1/3的土地创造出全国总量60%的财富,给***提供了雄厚的物质基础。

地理旅游攻略作业去西安
(图片来源网络,侵删)

这些都是支撑西安在古代成为历代君王选址的依据,虽然现在不再是首都,但是,西安没有衰落,从唐末到清末,又一个千年过去了,它仍然是全国最重要的“中心城市”之一。当然,再辉煌的历史也是故事。好汉不提当年勇,城市也一样。现在,“大西安”又开始焕发出新的生机!

西安,古称长安、镐京,现为陕西省省会、副省级市、是***院批复确定的中国西部地区重要的中心城市,国家重要的科研、教育和工业基地 。西安是中国四大古都之一,联合国科教文组织1981年确定的“世界历史名城”,美媒评选的世界十大古都之一。

每个人心中都有一个西安,或是秦皇的兵马俑,或是汉唐长安城,又或是明清的古城墙,这个位于中国腹地的城市,王朝更迭无数、古迹遗留遍地,它们共同赋予西安一个深刻的标签---古老。

地理旅游攻略作业去西安
(图片来源网络,侵删)

在古代史中,西安因为地理位置的原因而成为十三朝古都。

西安位于八百里关中平原的中部,它南依秦岭,北临渭水。其所在的关中平原,位于我国地理的中心交通便利。气候温和,终年多雨,土地肥沃。大禹曾经把天下的土壤分为九等,称雍州的土壤为上上等。关中的东面有函谷关,西面是散关,北面是萧关,南面有武关,这四关都是天险。留侯张良在劝汉高祖定都关中时,把这里称作是天下的咽喉,由此可见,它的地理位置极为重要。特别是函谷关,是“一夫当关,万夫莫开”的天险。我们知道,在我们和敌人搏斗的过程中,要迅速致敌人于死地,必须扼住他的喉咙。对于封建王朝而言,这样的咽喉要地,肯定是作为城首选。

另外,供给方便。张良还说,“夫关中,左崤函,右陇蜀,沃野千里,南有巴蜀之饶,北有胡苑之利,阻三面而守,独以一面东制诸侯。诸侯安定,河渭漕挽天下。西给京师;诸侯有变,顺流而下,足以委输,此所谓金城千里,天府之国也”。其中就是对关中地形的分析。汉高祖***纳了他的措施,最终取消了定都洛阳的决定。

在中国的六大古都中,从地理因素来看,西安无疑是最佳选择。周朝兴起于关中西部,最终向东发展,灭掉了商朝。这和关中的地理形式是分不开的啊。 秦朝和以后的汉朝甚至是隋唐都是走着同样的道路。在我国历史上有这条规律,西边的割据***往往会消灭掉东方的割据***,完成国家的统一,例如秦灭六国,北周和隋朝的统一。另外北方的***往往会消灭南方的***,完成国家的统一,这样的例子就不胜枚举了。

这些说明,都城地理位置的选择对一个朝代的重要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