泾惠渠和郑国渠有啥区别?
泾惠渠,位于陕西省咸阳、西安市境内,渭河、泾河左岸。是著名水利专家李仪祉筹划建设的引泾河水的大型灌溉工程。工程建设于1930年-1935年。
郑国渠,是古代劳动人民修建的一项伟大工程,属于最早在关中建设的大型水利工程,位于今天的陕西省泾阳县西北25公里的泾河北岸。它西引泾水东注洛水,长达 300 余里(灌溉面积号称4万顷)。
汉长安城遗址会如何规划与发展?特区内居民如何享受待遇与发展?
汉长安城遗址是西安市目前发展的短板又是发展的优质***,开发与保护并重、治理周边生态环境与提升当地群众生活质量并重,建立汉代博物馆、汉代文化公园和汉代居住小镇,盘活这片宝地
只有整体把汉长安城遗址打造出来才叫汉都城,而不是分段打造,而且应该是先里面后外面的打造。应该把遗址里面的村民们全部搬迁出去,这样才能有利整体打造,村民们也能和外面社区一样享受各种***和便利,不要听什么狗屁专家说要留一部分村庄,要有人气,只要打造出来自然而然就有人气,大唐芙蓉园和不夜城就是很好的例子吗。
商鞅变法成功在什么地方,为何只有秦国可行?
秦风能够成功,是因为他们是“野蛮人”。的确,蛮族是有可能改写历史的,但并不一定都改得好。
但可以肯定,一个蛮族如果善于学习,又能保持蛮野的精神,那么,他们就会战胜和超越自己的老师,并在老师的基础上创造出更先进的文化来。古代的希腊人和罗马人,后来的***人和欧洲人,都是如此。
同样的剧本也在中华大地上演。夏代,东边的商人是蛮族;商代,西边的周人是蛮族。结果,却是商文明优于夏文明,周文明又优于商文明。看来,文明的延续、发展和创造需要新鲜的血液,哪怕它来自所谓“夷狄”。
秦成为邦国的东周,便正处于这个当口。
秦人恐怕原本就是西戎。他们最早生活的地区像“犬戎”一样被叫做“犬丘”,后来又因为善于养马而被册封在秦,无非说明秦人原本是游牧民族,他们的封区则不过周的牧区。
秦,是由牧民变农民,牧区变邦国的。
变化很可能是双向选择的结果。一方面,处于戎狄包围之中的姬周,很希望通过“和平演变”化敌为友;另一方面,西戎当中最有头脑的嬴秦,也很愿意向先进的华夏文明学习。你有情,我有意,双方一拍即合。
于是,平王东迁前后,周秦两族度过了一个不短的蜜月期。秦时的“华夏化”,应该就是在这时完成的。只不过,作为被犬戎和骊戎包围,而且与戎狄杂居的游牧民族,他们与姬周的同化不可能那么彻底。周的残余最后被秦收拾得一干二净,也并非偶然。
商君变法的成功就在“法”。一,刑上大夫,让民众认为公平;二,“法”再造的秦国。三,实质贡献两点:(一)再造的是东方大国,今天的大国地位来源于2ooo年前的秦;(二)《秦律》虽残酷,但是一“法”独大,除皇帝之外,上至丞相下至平民,都要违法受刑,是真正的大国配***,相得益彰。如果说“大国”是形,则《秦律》是魂。
因为商鞅是先价值观重置再推行政改革,这个思路对人性的推动是有效的,相当于先教再变。思维和行为的改变,先集中在日常行为中的精力分配上,以日常行为的变化带动思维模式变革,最后才集中在管理行政的修订。
商鞅变法,奠定了秦大一统的行政管理基础。行政,是推行、运行管理理念。单有其表,失于繁琐――口号说再多落不到实处等于没改,再多的文件表格也不如让人自己开动脑子提高效率。在弱秦人民思变的时期,商君以法令的形式强推新的生活取舍模式,纠正混乱无序的生活模式,等于校准了正常的思维,“抟民力”是在集中国力。虽有旧贵不满但受全民欢迎,最后的结果说明大家都是受益者。
这里要纠正一个沿袭的错误观点,商鞅不是因变法又加上秦孝公过世换新君受旧贵族打压五马分尸,是因为德行有亏。商鞅与魏公子有旧,秦攻魏时商鞅诱杀魏公子,致新君疑虑商鞅的人品所以遭祸,这事在《吕氏春秋》里有记载。咱们新时代的人,说话讲究个理、据,要纠正前人的胡说八道。
为什么商鞅变法在秦地可行,因为秦孝公求变啊!君臣如果不相得,凭商鞅有再大的能力也没用。商鞅不就是从魏国被排挤出来到秦国的么?咱们说“时也命也”,说到底秦国之强是几百年间几代秦王的努力。从来没有天上掉馅饼的事,天道酬勤。
后人、六国旧贵能编很多瞎话抹黑从商鞅到始皇帝之间的历史,能在《商君书》里加很多黑料、伪名商君所撰,能瞎扯始皇帝的身世,然而呢?不过是小人心性。
大一统的功绩无法抹黑:“书同文”的教化,“车同轨”推进交流和效率,度量衡作为交易互通和行政统计的基础,这三者的统一奠定了几千年来中华历代决策者谋求统一及各民族共同发展的思维基础。江山一统,意味着强国强军自立于世界,不意味着个人如何用权力享受好不好?这些写***野史的人都意淫出病来了。不遭人妒是庸才,小人的抹黑只意味着变法的功绩巨大,大一统永远是人类历史上值得铭记的一笔。
商鞅变法,因秦孝公求变,因孝公有识人之明。决策者心性和理智判断能力决定历史进程,所以就在秦国可行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