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如何看待西安电子科技大学七旬教授手写板书带漫画插图课堂座无虚席?
  2. 有没有人发现,始皇帝有一张画像也是和朱元璋类似的猪腰子脸?

如何看待西安电子科技大学七旬教授手写板书带***插图课堂座无虚席?

作为一个工作多年的人,现在往往最后悔的就是当初没学好理科,高中只能选文科,导致后面要背一大堆文字而头疼。当初初中刚接触物理,遇到的老师是刚毕业的,讲课的时候都是按书直搬,也不管下面的学生是否理解,现在看到有这么人性化的教授,真心替他的学生高兴😊

正常来说,学生对于上课,尤其是一些比较专业的,公式繁琐的科目,都会觉得头疼,上课容易分心,如果老师只是按书直说,没有一些变通,那其实跟学生直接看书学习的效果是一样的。

世界日新月异,跟不上潮流的人很容易就被淘汰,作为一个老师,我觉得也需要与时俱进,要根据如今的学生的喜好,可以他们喜欢的东西来提高他们的注意力和兴趣,讲课时也可以适当引用这些话题作为例子,比如梁昌洪教授这样的教学方式,就很好的利用学生喜欢新颖,动漫的心思,在讲枯燥的理论的同时,也可以放松一下,我觉得这样对于提高学生的学习氛围是很好的,很喜欢这样的老师。

西安旅游景点插画图片
(图片来源网络,侵删)

教授的做法令人敬佩和感动。

首先,教授严谨的治学态度令人感动。年过七旬,本该颐养天年,教授却扎根教育一线,认真上课,手写板书带***插图,这种一丝不苟的教学精神值得学习。

其次,扎实的专业素养令人敬佩。教授几十年如一日,坚持上好每一节课,每节课他都手写几个板书,还亲手画出具体的图画,教授渊博的知专业识和深厚的教学基本功赢得学生们喜爱。

西安旅游景点插画图片
(图片来源网络,侵删)

这个社会心浮气躁的今天,老教授“任凭风云变幻,我自岿然不动”,能守住初心,一心专注于教学,安静地教书育人,用心传知识值得每一个人反思和学习!

作为一个理工科数学专业毕业的人想说:如果遇到这样的老师请收下你的手机,可能大学不会再遇到这么认真给你上课,传授知识的人。这也是老一辈学者对于教学严谨的态度,以及严格要求自己的作风,是值得尊重的。

这位老教授为了能够让自己的学生认真听课,跟上时代的步伐。想尽一切办法去传授知识。不由得让我想起了浙大的教授苏德矿。为了跟上时代潮流,让更多人喜欢数学,能够学到数学,在课堂上尝试各种教学风格。一致在教学课堂上开直播共更多的人学习。这样的教授是值得让人敬仰跟尊重的。而在看看有些教授,从来都见不到他们上课,就算上课也只是草草了事。(我们可以看一下梁教授的板书)

西安旅游景点插画图片
(图片来源网络,侵删)

看到这个板书,不由得又气愤起来,想起自己的大学期间的概率论与数理统计老师。说实在的我真的不知道他是怎么评上教授的。他每天的上课风格就是,上课前十分钟点名,中间二十分钟念PPT,以至于我怀疑他是不是认为我们都不认识字,几乎从来没见过一个教理工科的上课不板书的教授,最后十分钟自习。每节课都是如此,教了我们整整两学期。也被我们吐槽了两学期,然后课上也都是玩手机的,压根没人听他的。

现在的大学感觉渐渐都变了,多媒体教学是为了***教学,而现在成了主流教学,成了每一个高校老师上课就照着PPT念,一节课都不停的念,从来不问学生理解是否,也从来不见板书的课堂。能够上课做到像这种老教授一丝不苟的教授,应该不是很多了吧,至少我是对他充满敬佩。

以上就是我的见解,仅供参考。如果有不同想法,请评论交流。喜欢的话,可以关注,每天都会分享自己的见解。

有没有人发现,始皇帝有一张画像也是和朱元璋类似的猪腰子脸?

我想秦始皇画像和朱元璋画像相似的应该是这张吧?

关于历史上的秦始皇和朱元璋是不是“猪腰子脸”我们现代人都不好说,因为都认识,谁也没见过。在这里呢我想和大家先讨论一下中国传统绘画的画法。用美术上的术语来说,中国传统绘画属于“意象造型”,和西方绘画的“具象造型”有很大的区别。简单来说就是“重意不重形”,注重“似与不似之间”。山水画如此,人物画也是如此。我们常见的年画和门神这个特点非常突出,画法大多不以常规着色,身体比例也极不协调,形象夸张,只为突出人物性格。现在我们看到的秦始皇画像据说是知名画家刘旦宅根据唐朝画家阎立本《历代帝王图》中帝王形象参考创作,连画中秦始皇身上的冕服在秦朝有没有都存在很大的争议,更不用说面部形象了。

我们再说朱元璋的画像,据《太祖实录》里记载,朱元璋“及上稍长,姿貌雄杰,志意廓然,独居沉念,人莫能测”。一个“姿貌雄杰”就把朱元璋刻画成不敢说超级帅哥最起码也是相貌堂堂吧。而《明史》却在这几句话中加了一句“奇骨贯顶”,“奇骨贯顶”就是说头盖骨突出了,如果是真的话那显然是朱元璋不知道得了什么病导致头骨变异了。这样的长相放现在怎么看怎么难看,怎么还能是当皇上的料呢!

《明太祖实录》是建文帝下令编修的,后来成祖又修改了几次,都是明太祖的嫡系子孙,不能排除美化朱元璋的可能。而《明史》却是满清编修,也不能排除丑化的可能。更有民间传说描述,朱元璋认为这样的容貌是“龙相”,故意让画师画成这个样,这就有趣多了,龙长成这个样子也够磕碜了。

总之,在照相机问世以前所有的历史人物我们都不可能清楚他们的真实相貌了。但不管是“猪腰子脸”还是“鞋拔子脸”都不能掩没上述两位老先生在历史上的成就和地位,正因为他们跌宕起伏的***人生,我们的历史才更加的丰富多彩,奇丽壮观。他们的丰功伟绩会永载史册,千古流传。

参考文献:《明太祖实录》,《明史》

历史上无论是谁能流传下来画像的人不多,造成这种情况的原因主要是,纸质画像也就能保存一千多年,这还是要精心保护下才能做到。所以我们现在看到的纸质文物通常不会超过唐朝,也就是说唐朝之前基本上没有帝王将相的画像流传下来。再说了纸张是东汉时期蔡伦改进造纸术普及的,秦始皇那时候不存在纸张画像的,是没有画像流传下来的,至于有没有其它形式的画像流传下来,我想目前为止还没有发现,也许秦始皇陵有壁画,但这个猜想也不是短时间能印证的。但我们可以从《史记》描述中窥视秦始皇的长相。其中有一段大梁人尉缭觐见秦始皇记载说:秦王鼻子高,眼睛细长,胸脯像鸷鸟一样,声音像豺狼一样。根据这段描述我想多数人可在脑海里勾勒出秦始皇的长相。至于朱元璋的长相有画相流传下来,大家可以看看那张是真正的朱元璋。

我是倾向第一张相是朱元璋,民间传说朱元璋“猪龙相”,是很丑的,至于是不是猪腰子脸不好确定。下面这张秦始皇相是课本里经常出现的,是不是符合秦始皇长相也无法印证,大家可以对比我的那段文字描写看看像不像。

至于秦始皇这个长像是不是猪腰子脸我不敢下结论。

史上留存的帝王画像不少,帝王的长相也风格各异。但此类画像多是四色全彩,因为年代久远,变得破损、褪色、模糊,又囿于纸张和印刷技术限制,想清晰还原的难度太大,印出来一团糊。这导致当年历史教科书印刷这类画像,必须选择单色白描范本。于是明朝嘉靖四十四年(1565)进士、陕西布政参议王元翰登场了。王元翰之所以跟课本插图有关系,是因为他分不清官场形势,初入仕就得罪人,随即被收拾得团团转。其政敌说“不转不是明朝人”,于是王元翰“除清江知县,调万安。擢御史,忤时相,出为福建按察佥事,谪邛州判官。两知进贤、曹县,迁开州知州”。王元翰一直转到晚年才醒悟,“不转才是明白人”,文人正道是读书著述,于是“乞养归……以著书为事”。这一著,一部图谱类大百科全书横空出世,就是《三才图会》。“三才”指“天地之人道”,上自天文,下至地理,中及人物,宇宙万事全都囊括。中国民间画家绘制历史人物时想象力一向有限,又偷懒,于是《历代古人像赞》千人一面。王元翰本人不会画画,又偷懒,只能从《历代古人像赞》盗图,于是《三才图会》千人一面。历史教科书编辑因为印刷原因,恰恰选择的是《三才图会》中的历史人物图片,于是教科书千人一面。只是便宜了秦始皇嬴政,死后先投胎汉光武帝刘秀,再投胎唐玄宗李隆基,又投胎宋太祖赵匡胤……一统中华五千年。始皇帝梦寐以求的长生不老,变相成功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