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历史文化和人文历史的区别?
  2. 西方最早翻译老子作品的人是谁?
  3. 为什么有人说西方没有孝文化的说法是以讹传讹?

历史文化人文历史的区别?

人文从字面上的意思是以人为本。 在中世纪时期这个术语与宗教相对立。它所指称的内容现代叫古典学。当时很多大学都开设和讲授这门学科。后来从事人文学科的学者一般是用评判、猜测、分析的观点去研究这方面的问题。

人文与历史也是密切相关的 。这从文艺复兴以来可以看出,但是也有明显的区别。

人文学科包括:历史学、文学、哲学、人类学、语言学。这些学科一般是***取比较研究的方法而不是实验的方法。

西安人文历史英语翻译题
(图片来源网络,侵删)

历史学科研究的对象是过去发生的时间或者是人。其实西方社会一直以来认为,历史研究的对象是古代希腊、罗马时代的历史。很多人都***取传统的方法去研究,但是随着时代的发展。这个观点被后现代主义学者所挑战。

西方最早翻译老子作品的人是谁?

老子的著作《道德经》,也称《老子》、《老子千字文》、《德经 .道经》《道德真经》等。最早把《道德经》翻译成外文(梵文)的是我国唐代高僧:玄装,佛号三藏法师或唐三藏,俗称唐僧。原姓名: 陈炜。公元602年出生于河南、洛州缑氏(今河南省洛阳偃师市),公元664年卒于今西安市。他是我国唐代著名的高僧、佛学家、探险家、翻译家、中印文化交流的杰出使者。他出身贫穷,13岁出家皈依佛门,聪明好学,拜多位法师为师,精通各派佛家学说。决心到佛教发源地印度学习和取经。他的著作《大唐西域记》是研究7世纪中亚、南亚各国、特别是印度 历史地理、人文风俗的珍贵文献。他翻译佛教经典75部1335卷,还受命于太宗皇帝把《老子》高水平译成梵文。梵文不但是古代印度的标准用语的文字,而且是古代经典文献的专用文字。印度梵文与欧州的拉丁语、希腊语等有广阔的相似度,语法较为严谨。16世纪,欧州商人、传教士学习梵语成为热潮。17世纪、18世纪,印度的梵语著作哲理性强,广受欧州学者和上层人士的关注。据悉,已知的最早的《道德经》梵文译本 曾被一位耶酥会传教士翻译成欧州拉丁文。这或许 可以看作是西方国家人士最早把《道德经》间接译成西方国家拉丁语文字。该传教士是否法藉传教士白晋?待考。 // 史料表明:从16世纪开始,《道德经》已先后被译成外文:按译成外文的年代顺序排列:计有拉丁文、法文、德文、英文、日文……至今,其外文译本近500种,涉及30多种语言,这方面位列全球第一!出版发行量位列全球第二,仅次《圣经》。//据悉,17世纪起,东西方航海商贸活动日趋话跃,文化交流也日趋兴盛。《道德经》的哲理精华和思辨智慧深受西方社会各界的热捧。这与西方学者、传教士对该书的翻译与传播,有很大的关系!在这方面作出贡献的有:法国耶酥会传教士傅圣泽和比利时传教士卫方济合译的拉丁文译本(1729年),前者还有拉丁文、法文译本《道德经评注》。传教士朱利亚于1817年″法文译本"。德国学者维克多.斯特劳斯于1870年的“德文译本"。其余的从略。

什么有人说西方没有孝文化的说法是以讹传讹?

是以讹传讹。因为这不是事实。传讹的原因也许是不明真相、道听途说;也许是看到有些杂志介绍觉得新鲜好奇;也许是利益集团为了商业利益炒作。也许是想用西方没有孝文化来否定中国孝文化……

西安人文历史英语翻译题
(图片来源网络,侵删)

事实是西方也有孝文化,而且对父母老人非常孝敬:

一,西方到底有没有孝文化?有!西方文化里非常重视对父母的孝,西方人的信仰圣经***文化对孝敬父母有严格要求,孝敬父母是做人的准则之一,连信仰都是对父母的孝,怎么会没有孝文化?信仰不比传统更坚定不移吗?因此,西方是有孝文化的并且还是很浓烈的、根深蒂固的。

二 ,实际生活中对父母尽孝如何?

西安人文历史英语翻译题
(图片来源网络,侵删)

事例1,在大街上、商店里、自然景区常可以看到推着轮椅车带老人外出散步、观光的情景。

事例2,由于养老院比在家对老人的照顾更专业,吃穿用更均衡,医疗应对更快捷专业,很多老人喜欢去住养老院,而节***日看望来人、接送老人外出游玩车辆络绎不绝。

事例3,加国一退休夫妇,父母坐飞机来他家暂住3个多月、父亲90多岁、母亲80多岁,父亲是母亲的第三任丈夫,他们从来没有在一起生活过,连他们夫妇结婚照片上的父亲都是另外一个男人。尽管如此,他们夫妇每日三餐、悉心照料,无话不谈情同生父,问老人明年还来儿子家吗?他说只要身体好明年春天还来,这种母亲的丈夫就是自己父亲的博大的孝一般的孝文化能认可吗?

由此我们可以看出西方是真的没有孝文化还是以讹传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