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永怀河洛间,煌煌祖宗业”,是不是说河洛是国人心中的圣地?
  2. 隋朝什么时候以大兴为陪都?
  3. 为什么没有云北省和江东省?有什么文化历史吗?

“永怀河洛间,煌煌祖宗业”,是不是说河洛是国人心中的圣地?

永怀河洛间,煌煌祖宗业”,是不是说河洛是国人心中的圣地?

圣地,顾名思义,就是神圣的地方,是信仰理想等集结的地方。虽然我是河洛人,虽然河洛在中国历史上有其独一无二之处,但说是“圣地”感觉还是有点不妥的。

河洛是华夏文明的起源之地,是王朝统治模式的起端,陆游通过这句诗,也是抒发他对国家前途的一腔热忱!河洛只是个符号,因为它是国家政治经济文化的核心,是承载着我们民族家国大业的一种符号。

西安人文祖地景点简介,西安人文祖地景点简介图片
(图片来源网络,侵删)

既然说到了这里,,很有必要说一下“永怀河洛间,煌煌祖宗业”这句诗的出处,它是出自陆游的《登城》,全诗非常的气势恢宏,苍凉悲壮。我非常喜欢,也贴出来跟大家一起学习。

我登少城门,四顾天地接。大风正北起,号怒撼危堞。
九衢百万家,楼观争岌嶪。卧病气壅塞,放目意颇惬。
永怀河洛间,煌煌祖宗业。上天佑仁圣,万邦尽臣妾。
横流始靖康,赵魏血可蹀。小胡宁远略,为国恃剽劫。
自量势难久,外很中已慑。籍民备胜广。陛戟畏荆聂。
谁能提万骑,大呼拥马鬣。奇兵四面出,快若霜扫叶。
植旗朝受降,驰驿夜奏捷。豺狼一朝空,狐兔何足猎。
遗民世忠义,泣血受污胁。系箭射我诗,往檄五陵侠。

其实写这首诗这时候,陆游是在成都的,这登的城也是成都城

在淳熙三年,陆游因“燕饮颓放”的罪名,先后被罢免了四川制置使司参议官知嘉州的新任命,领祠禄(宋代五品以上官员罢官后,以主管道教宫观的名义领干俸)闲居。所以这时候的陆游的心情是愤郁的,常登成都城眺望抒愤,来排解自己的一腔抱负理想。

西安人文祖地景点简介,西安人文祖地景点简介图片
(图片来源网络,侵删)

永怀河洛间,煌煌祖宗业”正是他心怀国家,对当时国家前途命运,对我们华夏的“煌煌祖宗基业”的一种担心!而不是说河洛是国人心中的圣地!

此句出自陆游《登城》

黄河与洛河交汇的流域,古代人民创造了灿烂的物质文明与精神文明,形成了华夏 文明源头之一的河洛文化。

西安人文祖地景点简介,西安人文祖地景点简介图片
(图片来源网络,侵删)

黄河是中华民族文化的发源地,洛阳是我国“七大古都”中,建都最早、建都朝代最多、建都时间最长的历史文化名城。

数万年前,我们的祖先开始在这块美丽富庶的土地上,繁衍生息,渔猎稼穑,创造着人类幼年时期的文化。“崤函帝宅,河洛王国”,当中国进入阶级社会时,第一个奴隶制国家夏朝,就在洛阳一带立国。之后,商朝、东周、东汉、曹魏、西晋、北魏、隋、唐、后梁、后唐、后晋等十三个王朝在此建都。建都历史长达1529年。建国以来,考古工作者,在洛阳发掘出十余座古城遗址,其中的二里头夏朝都城、偃师商城、东周王城、汉魏洛阳城、隋唐东都城,集历代都城建设之精华,代表营国制度的发展进程,被誉为“洛阳五大古 城遗址”

很多人认为,“河图洛书”就是中国的源头文化,而巩义市的洛水入黄河处,据说就是“河出图,洛出书”之处。在洛水中游的洛守县长水,传说也有“洛出书处”,而且还有“仓颉造字”的传说。据有关专家推测,在夏商时期,河洛地区的文字正在形成和定型。西周时周公旦制作的礼乐制度,在河洛地区长期保存下来。

从地域因素讲,河洛文化在我国传统文化中处于核心地位.以河洛文化为中心的中华文化的主要特点是:历久弥坚的"大一统"思想;根深蒂固的"中国"意识;强劲的凝聚力与向心力;多元一体的和合精神.认识这些特征,对于促进祖国统一大业具有重要意义.

河洛地区,地处中原腹地,历史上是我国经济、政治、文化的中心,所以古有“居天下之中”的 说法。


河洛文化就是指河图洛书文化,也就是我们现在说的根在河洛。

我们的文化的根脉也就是华夏民族一万年来积累下来的文化体系。根脉就是指在黄河,洛河,伊河,交汇处的洛阳。洛阳古代地区是夏朝,商灭夏后有了商朝。在夏之前,在中原地区的邦国时代创造了“易经”文化。夏是正统的,当时邦国以后大禹治水从禅让制变成了奴隶制,国家机器开始形成,进入了奴隶制时代。

夏商周这三个时期是华夏文明集中形成的时期。也可以说是华夏文明的根脉,说河洛文化实际上是从夏开始所形成的华夏文明。具有华夏文明特征的文化现象。

河洛文化主要是指“易经”体系,后来延伸成了以易经为主体的“黄帝内经” 老子“道德经”儒家的经典,包括后来的诸子百家等等一系列的经典,及所谓的“经史子集”文化现象。


次数最多“陪都”~西安(俗称二奶)。民国时始

有“陪都”一词(1932年),西安是“第一个”被官

方(民国***)命名为“陪都的城市,现在以其

功能也是做“陪都”次数最多的城市,历史上做过东汉、曹魏、西晋、后赵、大夏、武周、后唐、后晋、民国***的“陪都”(引用西安晚报,《西安的陪都岁月》作者王友福)。六次成为首都洛阳的“二奶”


个人认为河洛一指地理上的位置,二指河图洛书。“河”指黄河、“洛”指洛河,是以洛阳为中心的一片区域,地处中原腹地,是我国历史上有名的政治、经济和文化中心。

黄河与洛河交汇的流域,孕育了灿烂的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其中精神文明的代表就是河图洛书。传说龙马负图在黄河出现,所以称之为河图;神龟背书在洛河出现,所以称之为洛书。伏羲依河图创先天八卦,周文王悟洛书而作后天八卦,先天为体后天为用,开创了中华博大精深的周易文化!

隋朝什么时候以大兴为陪都?

小樊闲聊来回答,隋朝从来没有以大兴城为陪都。

大家都以为隋炀帝迁都,其实不然。下面我们来看看到底有什么依据呢?

阅读《隋书·帝纪》隋炀帝上下卷,我们从几个时间点来看看怎么记载的

四年七月,高祖崩,上即皇帝位于仁寿宫。八月,奉梓宫还京师。并州总管汉王谅举兵反,诏尚书左仆射杨素讨平之。九月乙巳,以备身将军崔彭为左领军大将军。十一月乙未,幸洛阳。

五年春正月丙子,改东京为东都。癸未,诏天下均田。戊子,上自东都还京师。

九年春正月丁丑,征天下兵,募民为骁果,集于涿郡。壬午,贼帅杜彦冰、王润等陷平原郡,大掠而去。辛卯,置折冲、果毅、武勇、雄武等郎将官,以领骁果。乙未,平原李德逸聚众数万,称“阿舅贼”,劫掠山东。灵武白榆妄称“奴贼”,劫掠牧马,北连突厥,陇右多被其患。遣将军范贵讨之,连年不能克。戊戌,大赦。己亥,遣代王侑、刑部尚书卫玄镇京师。

当然也有人说隋书在建东都诏里有记载一段话:朕又闻之,安安而能迁,民用丕变。是故姬邑两周,如武王之意,殷人五徙,成汤后之业。

这段话大概意思我查了几个翻译版本,大意如下,隋炀帝下令建东都,效仿武王,成汤之举,众所周知成王奉武王遗命兴建副都洛邑,以镇殷商遗民。有人把这段话赋于迁都的意思就大错特错了。

综上所述《隋书•帝纪》隋炀帝上下两卷皆没有记载迁都之举

当然在隋书列传里面确实有记载隋炀帝迁都一事,在这里就有点矛盾了,帝纪里面怎么会连迁都这种大事都忽略呢?所以说隋书列传里的记载迁都不可信。

隋唐首都一直没有改,有且只有一个那就是京师长安!至于建的东都洛阳,只是众多陪都中的一个而已!武周如果算朝代洛阳可以算国都但是争议太大,至于唐昭宗904-907的末三年是被叛徒朱温胁迫去的洛阳,非君意,也不能算真正意义上的迁都!

陪都就是***首都而设的都城称为副都。

当今北京有一个大兴区,彼大兴非此大兴。这里说的隋朝(581年-619年)大兴是今天的陕西西安,当时以大兴宫为正宫,定都大兴城,陪都洛阳。到了公元605年杨广登基迁都到洛阳(今河南洛阳),大兴与洛阳主辅关系出现变动,兴城这才正式成为陪都,到了唐朝被改回长安。当时在杨坚时期是以汉长安城为首都的,但是那时候的汉长安城经过战争‘洗礼’一副破败景象,水污染又严重,饮用不了,地方且小,并不适合定都,于是公元582年一月在宇文恺主持下,在龙首原以南汉长安城东南新建长安城(今西安城及城东,城南,城西一带),大兴城宏伟壮观,是明清北京城的1.4倍,是拜占庭帝国的7倍,而隋文帝以因为自己曾是大兴公,所以取名为大兴城。

我是婧子,很高兴来回答这个问题。

公元581年,杨坚受北周静帝禅让为帝,改元开皇定都大业(今)。杨坚在位期间,对政治经济进行一系列改革,并统一南北。杨坚奉行节简,励精图治,国力逐渐雄厚。古代经济的发展都是以都城为中心的,大业在随文帝时也是人口大量涌入。人一多,最基本的温饱问题就要解决,而关中一代的产粮是供应不了的,而且关中的另一个弱项就是漕运不方便,粮食运输很慢。

公元604年,隋炀帝杨广即位后,开始营建洛阳都城,同年迁都洛阳,大业作为陪都。并开始修建以洛阳为中心的大运河,这样南北就贯穿起来,江苏一代的粮食便利的运输到都城洛阳。洛阳为都城也更好的便于中央控制南北局势。

隋炀帝迁都洛阳,也有个人爱好的原因,他特别喜欢江南,在位期间多次出游扬州等地,洛阳无疑比大业方便多了。


大兴从未做过陪都,首先,隋唐一直是洛阳被称为陪都,即使在武周时,洛阳已成为实际的经济政治中心,长安也被称为京,武则天为了神话自己,把洛阳称为神都,,但还是陪都身份,直至中宗李显恢复李唐,才把洛阳又降为东都!在两京共治时,洛阳还是陪都!其次,隋文帝杨坚建隋建都大兴,是少有的关中人称帝的皇帝,当然不会放弃自己的祖地,后来杨广篡位,为了征伐和享受,也是因为粮食运输的便利性,才定大兴为西都,洛阳为东都,陪都是扬州,最后也死在扬州!所以说到千年陪都,是另有其人的!

为什么没有云北省和江东省?有什么文化历史吗?

北省,只有湖北省。东省,只有广东省。以洞庭湖为界,命名的湖北与湖南两省。而广东与广西,以岭南之东与岭南之西地理位置划分。云北省,这种划分没意义,云在天上,位置飘忽不定,不符合定点位置。而江东省,同样不符合以界域划分标准。